把共享經濟搬到廚房里能否造就全世界最大的“餐館”?專欄
如今共享經濟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出行公司——UBER,和全世界最大的短租平臺——airbnb。今年共享經濟也朝著美食走來。美食共享經濟的模式正在起步最典型的模式就是以C2C為代表的共享廚房模式。雖然這種餐飲O2O類型廣義上還屬于外賣類別,但實質上確是以共享經濟為內核。本文將對已共享經濟為模式的家庭廚房進行分析。
C2C為代表的共享廚房模式目前在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企業(yè)分別是:回家吃飯、媽媽的菜和蹭飯,實際上,看好共享廚房經濟模式的并非只有他們三家公司,據筆者統(tǒng)計市面上有不下10家公司進入這一領域創(chuàng)業(yè)。
他們采用家庭廚房+外賣的模式,屬于基于地理定位、共享身邊美食的O2O平臺。這種平臺致力于挖掘社區(qū)里的美食達人,利用他們的閑置時間,以外賣配送、上門自取等多種方式,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安心可口的家常菜,解決對健康飲食的需求與富余生產力的對接問題。
共享經濟家庭廚房模式解析
把閑置在家的家庭廚房和家廚資源進行盤活,為周邊的用戶提供家廚外賣服務。平臺大多采用線上預定,線下到家吃飯+特定距離內送外賣的模式,可以滿足上班族到家體驗,或者在家享受外賣的兩種體驗需求。顧客只需要在app上下單,就會有專門的快遞人員送上家里廚房做出的飯菜。
通常,類似于回家吃飯的C2C共享家庭廚房平臺有兩個入口,一個入口用來入駐平臺的家庭廚師,另一個入口則提供給訂餐者訂餐。凡是有空閑時間、熱愛烹飪且樂于分享的人,都可以免費在App上開自己的家庭廚房;而沒時間做飯又想吃到家常菜的人,則可以通過App預訂附近家庭廚房的各類特色美食。
以回家吃飯為案例,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他們的營銷模式以及覆蓋區(qū)域。在私廚共享經濟模式中,回家吃飯是目前這種模式中流量較大的,也是補貼力度最大的企業(yè)。例如目前推送的福利有:用戶注冊即送20元餐券、分享給朋友對方獲35元餐券、分享者再獲10元餐券、推薦廚房上線開店獲得高額獎勵等福利。但目前這種模式的平臺主要的競爭方式并非是靠補貼,而更多的是靠地推和口口相傳。
回家吃飯目前覆蓋的區(qū)域面向整個北京城,不僅包括工作寫字樓,還包括人口集中的居住區(qū)。家庭廚房每天最多可以接30單,食客最晚需提前兩個小時預訂午餐或者晚餐,顧客不僅可以選擇上門取餐、外賣送餐還可以在選擇堂食。
模式優(yōu)勢
這種模式一方面,基于共享經濟原則,盤活閑置家庭廚房和閑置人力資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家廚外賣不同于外賣,屬于小批量的生產,經過的平臺方的嚴格篩選,和家庭廚師的個人篩選在味道上普遍領先于大眾餐飲市場的快餐外賣。此外,多場景的用餐選擇,使私廚共享經濟具有陌生人社交屬性,在外賣市場足夠大的前提下,對家廚的利益驅動可以足夠強,讓這個產品具有更多的活力和商業(yè)想象空間。
瓶頸
首先是家庭廚房資質認定難。資質認定一直是很多領域共享經濟模式面臨的困境。正如專車一直不被認定合法一樣,家庭廚房因為生產環(huán)境的局限性,相關的餐飲生產許可證和資質很難得到許可,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
其次,小批量的生產模式難以滿足大規(guī)模的市場需求。因廚房端都是由一家一家的小廚房組成,未來很難形成規(guī)模化和標準化效益滿足市場需求,存在供給不足的可能。例如,外賣平臺可以隨時訂餐,但家庭廚房必須要提前兩個小時以上,以便家廚端準備原料和烹飪,這就導致該模式無法應對規(guī)?;a。
再次,物流難題。因為快遞是有第三方平臺和廚房自送兩種配送方式,有時候訂單量較大,難以保證準時送達從而降低了消費者的用餐體驗。
最后,安全問題存在隱患。因家庭廚房端屬于個人控制,提供菜品的廚房端的配合程度、時間的穩(wěn)定性和菜的口味都很難把控。除了要求家庭廚師持有健康證和進行簡單培訓外,其他幾乎全憑自律。一旦出現(xiàn)問題,消費者也很難維護自身權益。
目前這種以共享經濟為基礎的家庭廚房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主要還是處于用戶培養(yǎng)階段。只有當流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才會考慮商業(yè)模式的問題。
其實,就像拼車無法替代出租車一樣,家庭廚房O2O也不可能替代餐館,雙方需在競爭中找到各自位置,實現(xiàn)互補發(fā)展。就目前來看,共同營造市場、培養(yǎng)用戶習慣是共享經濟廚房平臺所需要努力的事情,而后的商業(yè)模式是否成立都有待于市場的檢驗。
1.餐飲界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餐飲界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餐飲界",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餐飲界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餐飲界編輯修改或補充。